2025年春节后总共接待了4位来访者,2025年3月19日晚8点半,线,线上一位。本文简述这两次公益咨询情况。
第一位咨询者A,女生,是一位大学生,自述自己内向,与别的一室友联系B共处欠好。她觉得B每次说话都大声,让她安静也不安静,自己很烦她。
沟通后得知,她小时候没有跟爸爸妈妈一同日子,到高中才跟爸爸妈妈一同,还有个妹妹,她觉得爸爸妈妈偏疼,之前觉得妹妹很厌烦也是很大声说话很吵,现在跟妹妹联系平缓许多,不再厌烦。可是觉得室友B很厌烦。
我问了她是不是其他室友也厌烦B,她答复其他室友跟B联系好,不厌烦。A感觉自己不能像别人那样有什么说什么,总是顾忌许多。她想自己独自出去住,可是又没太多钱。其实这是一种躲避行为,即使暂时躲避了,结业后作业,同样会跟人打交道,躲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
这次沟通中,我运用认知疗法有关技能与她沟通,引导其自己认识到,别人的好坏其实跟个别联系不大,主要在自己的观点,假如自己观点改动了,那么心情和联系就会改动。引荐了《人道的缺点》一书,并主张去图书馆找一些人际往来的书学习。
其实她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与人往来,交际缺少技巧和办法,究竟与人往来也需求学习,怎样说话才能不“树敌”,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要好的嘛。
第二位来访者是一位18岁休学的预备高考的学生,自述焦虑、郁闷,惧怕自己会挂掉,想不明白人为何会死,日常作息紊乱,常常失眠。
沟通后发现,生长进程中,父亲家暴踩缝纫机去了,后母亲带她和姐姐日子,姐姐上了大学。母亲要求她有必要考个二本。在校园不受同学待见,由于从小稀有病,患病导致表面受影响,被孤立排挤和霸凌。
线下线上也进行过咨询,可是咨询师|医师显着没有太多共情也不行专业,导致对咨询师不太信赖。
我运用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为主,给予了共情和一些引导,调集起了来访者对日子的积极性。最终给了三个调整心情的办法,也是之前徐俊朋教师说到的:
这次咨询的进程,我感觉,家长和校园关于青少年心思重视程度,乃至是心思情况的认知都是缺少的,这也加重了青少年的背叛心思。家长仍是想要操控孩子,不能深化了解孩子的主意,却又处处打着爱的名义。真是难搞!
关于一次性的咨询,我都是供给公益咨询,50分钟时刻,只要长时间的咨询才会收费。